1. “笏”字的正确读音、字形与结构
读音:笏(hù),音同“护”。
字形:笏字为形声字,从竹,勿声。其字形上半部分为“⺮”(竹字头),表示与竹子有关;下半部分为“勿”,作为声符,提示该字的读音。
结构:笏字为上下结构,整体字形紧凑,易于辨识。
2. “笏”字的字义解析
本义:古代朝见时大臣所执的竹板,用以记事。这些竹板通常用玉、象牙或竹片等制成,上面可以记录需要禀报或讨论的事项。
引申义:旧时戏班用来写戏目供人点戏用的手板也称“笏”。
3. “笏”字的文化意蕴
权力与地位的象征:在古代,笏是官员身份的象征,只有达到一定品级的官员才有资格使用。因此,笏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权力和地位。
礼仪与规矩的体现:笏的使用还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和规矩。官员在朝见时手持笏板,以示恭敬和尊重。
文化传统的延续:虽然笏作为朝堂礼仪用具在清代已经消失,但“笏”作为指代官员、仕途的文化传统却保留下来,如“满床叠笏”、“一门百笏”等成语依然流传于世。
4. “笏”字取名的寓意
寓意仕途顺利:由于笏在古代是官员的象征,因此取名“笏”可以寓意仕途顺利、官运亨通。
寓意智慧与才华:笏作为记事工具,也代表了智慧和才华。因此,取名“笏”也可以寓意孩子将来能够聪明伶俐、才华横溢。
5. “笏”字古文献中的引用
《礼记·玉藻》:
笏,天子以球玉,诸侯以象,大夫以鱼须文竹,士竹本,象可也。
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,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。笏,毕用也,因饰焉。
史进象笏,书思对命。郑玄注:书之于笏,为失忘也。
这些记载说明笏是官员拿在手里当记录本用的,以防忘记君臣之间议事所说的重要事情,后来逐渐演变出礼仪和装饰的功能。同时,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所使用的笏的材质也有所不同。
《谷梁传·僖公三年》:
阳谷之会,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诸侯。
(范宁注:搢,插也;笏,所以记事也。)
这则记载说明在春秋时期,笏已经被用作记事工具,并且可以在朝见诸侯时插在腰带上使用。
《释名》:
笏,忽也,备忽忘也。
这解释了笏字命名的由来,即为了防备忘记重要事情而使用的工具。
《史记·夏本纪注》:
曶(笏)者,臣见君所秉,书思对命者也。君亦有焉。
这进一步证实了笏是古代大臣上殿面君时的工具,用于记录和思考如何回答君主的命令。
《新唐书·卷126·张九龄传》:
公卿皆搢笏于带,而后乘马。
这则记载说明在唐朝时期,官员们会将笏插在腰带上,然后骑马上朝。
《正字通》:
明制,笏,四品以上用象牙,五品以下用木。
这说明了明朝时期笏的材质使用规定,也反映了当时官员品级的差异。
6. “笏”字四字词语
袍笏登场:比喻上任作官或丑行开始(把官场比作戏台)。
满床叠笏:床上堆积着高官所执的手板,比喻家门昌盛,做高官的很多。
朱衣象笏:身着红袍,手执牙笏,形容仪态端庄肃敬。
我是谢老师,每天带你发现汉字秘密,感受文字魅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