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示:此条目的主题不是遊唱詩人或吟游诗人 (歌手)。
在中世紀蓋爾及凱爾特布立吞人文化中,吟遊詩人(高盧語:Bardos,英語、蘇格蘭蓋爾語及愛爾蘭語:Bard,威爾斯語:Bardd,布列塔尼語:Barzh或Barz [1])是一位專精於敘說故事(包含口述歷史及系譜)、製造韻文、編作曲目等技藝的人,通常被君主或貴族雇用,以紀念其祖先事蹟並讚頌其當下的行動。
本杰明·韦斯特畫作《吟遊詩人》
吟遊詩人原先是一個特定的、階級較低的詩人群體(在愛爾蘭及高地蘇格蘭與較高等的「fili」相對), 在近現代吟遊傳統(英语:Irish bardic poetry)逐漸衰退後,該詞被用於廣泛指稱作家或吟遊歌手(英语:Minstrel),尤其是用於指稱其中知名者,例如威廉·莎士比亞被稱作「埃文河畔的吟遊詩人」("the Bard of Avon",或經常簡稱"the Bard"),或如羅賓德拉納特·泰戈爾被稱作「孟加拉的吟遊詩人」("the Bard of Bengal")。[2][3]
目录
1 歷史
2 形象
3 流行文化案例
3.1 奇幻文學
3.2 漫畫
3.3 線上遊戲
4 參見
5 参考文献
6 外部鏈結
歷史
编辑
吟遊詩人在古凱爾特人社會中享有特權。他們吟詩讚美部族首領,並歌頌英雄事績,慶祝法律的頒行。高盧的吟遊詩人在羅馬帝國統治下已經消聲匿跡,但是在蘇格蘭的蓋爾語地區吟遊詩人一直存在到18世紀。在威爾斯,雖然15世紀和16世紀藝術家年會上的競賽十分激烈,但是中世紀以後的吟遊詩人水準還是大為下降。直到今日,要在威尔士国家艺术节上爭名次的詩人,仍必須按照經典的吟遊詩體,以頭韻和行內韻的嚴謹格律寫詩。[4]
形象
编辑
從字面上來看,吟遊二字所代表的就是遊走在世界各地中,吟唱,唱頌詩歌或是自己本身的創作,將自己想要表達的一種處世觀,或是對某件人事物甚至是對這世界的感想感嘆,用比較輕鬆而且人們較易接受的方式──歌唱來傳遞。
喜歡演奏詩歌,其演奏歌曲甚至具有魔力。
四處流浪,到處傳述英雄史詩或鄉野傳奇。
喜歡邊吟詩邊演奏豎琴
在人群中表演雜耍或演奏,以作為日常收入。
行事半調子而不拘小節,樣樣通而樣樣鬆。
流行文化案例
编辑
奇幻文學
编辑
《龍族》
《道爾馬克四重奏》
《吟遊詩人皮陀故事集》
《精靈寶鑽》
《想當冒險者前往都市的女兒成為S級~黑髮的女武神~》
《哥布林殺手》
漫畫
编辑
《阿斯泰利克斯歷險記》(《高盧英雄傳》)
線上遊戲
编辑
在RPG遊戲中,通常是以美妙的音樂為同伴進行支援的音樂家。
永恆紀元
神之領域
冰城傳奇(英语:The Bard's Tale (1985 video game))(The Bard's Tale)系列與新冰城傳奇
博德之门系列
無盡的任務系列
仙境传说
瑪奇
復活邪神三
網路創世紀
伊希歐之夢/埃米爾物語
彩虹島Online
英雄聯盟
模擬市民中世紀
原神(但并非上述情况)
參見
编辑
奧西安
亞瑟王傳說
馬比諾吉昂
埃達
遊唱詩人
紋章院
参考文献
编辑
^ Matasović, Ranko.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Proto-Celtic. Brill. 2009: 56 [2019-12-28]. ISBN 978-90-04-17336-1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-07-10) (英语).
^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
^ Work of Rabindranath Tagore celebrated in London - BBC News. BBC News. [15 July 2015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-01-09) (英国英语).
^ Bard | poet-singer. Encyclopedia Britannica. [2019-12-28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-02-07) (英语).
外部鏈結
编辑
阿莫金之歌 - Celtic Myth Podshow(页面存档备份,存于互联网档案馆)(英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