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二战的初期,很多欧洲国家宣布保持中立。卢森堡宣布中立后,德国几乎立刻展开了对这个小国的侵略行动。卢森堡由于处于欧洲重要的交通枢纽,德国必须控制这里,确保其后续进军的顺利进行。在希特勒眼里,这样的关键地带根本不容许中立的存在。
但当德国面对瑞士时,情况却发生了变化。瑞士虽然地处欧洲心脏地带,但其经济状况极其贫困,对于德军而言,攻占瑞士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战略价值。德军的高级指挥官虽然曾考虑过进攻瑞士,但在权衡过后,认为这场战争完全是赔本买卖。因为瑞士人口少,且自然资源贫乏,几乎无法为德国提供任何实质的军事或经济利益。即使占领了瑞士,德国也无法从中收回任何战时投资。
另外,瑞士政府在战争期间的立场也令德国感到满意,特别是瑞士没有表现出敌意,反而在某些方面对德国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支持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德国逐渐放弃了攻占瑞士的计划,转而通过其他方式维持与这个中立国的“友好”关系。
相当顺从的邻居
德军的强势攻势让瑞士政府感到不安,因此他们开始采取了一系列对德有利的措施,力求避免卷入战斗。瑞士的军工厂全力生产军需物资,而瑞士的银行也为德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金中转和洗钱服务。与此同时,由于同盟国对德国实施严苛的经济封锁,瑞士恰巧成为了德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重要贸易中转站。
德国很快发现,瑞士在这场战争中的重要性远比其领土上的价值要大。通过利用瑞士的中立地位,德国能轻松获得外界的石油和其他能源物资,维持其军事机器的运转。相比占领瑞士,德国能从瑞士获得的利益几乎是零成本的暴利。对比之下,若占领瑞士,德国不仅无法从中获利,反而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长期的管理和防卫。因此,德国高层决定,不占领瑞士反而能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。
此时,瑞典也模仿瑞士的做法,充当了德国与外界的石油贸易中转站。二战期间,通过瑞典和瑞士源源不断的石油和能源输送,德国得以支撑其庞大的战争机器。这两个中立国家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德军的“生命线”,因此,德军没有理由对它们进行侵略。
当然,这种中立政策也为这些国家提供了政治灵活性。1944年,随着德军在欧洲的连连失利,瑞士和瑞典迅速宣布不再支持德国,转而倒向盟军。这样曾经帮助过德国的“中立国”,最终反过来给德国带来了麻烦。
特殊的盟友关系
除了瑞士和瑞典,德国在二战期间与西班牙的关系也颇为微妙。1936年,德国曾派遣秃鹰军团支持西班牙的弗朗哥政权,在西班牙内战中帮助法西斯势力取得胜利。尽管如此,到了二战期间,曾经得益于德国支持的西班牙却宣布保持中立。
这使得德国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:从政治上看,西班牙与德国是半个盟友,但西班牙却不愿在战争中对德国提供实际支持。德国如果出兵攻占西班牙,势必会激怒其他法西斯国家,破坏阵营的统一。然而,如果不攻击西班牙,这个地理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又不得不被德国考虑。
最终,德国高层做出了决定:只要西班牙能保持真正的中立,不为同盟国提供支持,德国便不会干涉西班牙的中立状态。西班牙因此得以在二战期间避免了直接卷入战斗,并最终成为为数不多的躲过战后清算的法西斯独裁政权之一。对西班牙而言,在这场全球冲突中保持中立,显然是一个相对明智的政治选择。
结语
从某种意义上说,在二战这样一场全球范围内的民族冲突中,所谓的“中立”并不存在。无论是瑞士、瑞典,还是西班牙,它们的中立政策实际上是在极其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作出的权宜之计。正如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胜利的那一刻所彰显的,历史和正义永远不会容忍侵略与压迫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